令人担忧的是,有些学者根本没有沉下心对基层情况进行深人的调查研究,就人云亦云地大肆鼓吹城镇化首先是“农民市民化”,简单地认为农民进城后需求增加,商品房的销售量会大幅度提高,靠城市建设投资拉动就能支撑经济增长。这样靠主观臆断、沙盘推演、模型推算的理论化推测极易误导高层的决策。要知道,经济学上提出的,能够支撑增长的是有购买力的需求,而不是心理上的需求。农民进城后虽然可能想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,但他们的收人没有增长,这样的心理需求并不能转化成经济意义上的实际需求。况且,即使农民进城后需求增加了,但剔除其原来在农村的消费,在全国“大盘子”中的增量也十分有限。
从这些年的城市发展状况看,市民基本没有享受什么特殊的政策,还面临房价上涨、物价飙升等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。如果将大量的农民变成市民,农民做什么工作,靠什么生存?难道永远在城市打工,过着年复一年的迁徙生活?《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》中有这么一句表述:城市规划“过度化”、城市品牌“低俗化”、都市主体“离心化”,正日益演化为影响、制约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三大问题。的确,因为规划随意性导致建筑“短命”、千城一面,因为文化趋同性导致城市质化”竞争,因为生活/高成本导致都市人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精神离心,从而引发经济问题之外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。新型城镇化真的只是让农民“市民化”吗?答案应该是否定的。
之所以有许多学者鼓吹“农民市民化”,其实是盯上了农民手里的那点田地和宅基地。政府从农民手里低价征收田地和宅基地开发房产,其中的部分利润也许会用于改善基础设施,但大部分利润可能都会被挪作他用。如果照此思维发展下去,将导致一些房地产商将这些年形成的“造城模式”直接、简单地复制到农村,从而在农村掀起一场新的“造城运动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地方农民的宅基地、田地、山场、菜园等都沦为了工地,农民以较低的补偿一次性贱卖了“祖产”,被驱赶出自己的工作岗位”,从此成为没有根的“浮萍”、无事可做的“游民”。于是,新农民迁徒潮、老农民打工潮持续上演,而当这些农民花完了微薄的卖地款,一连事的新问题就抛给了他们的下一代,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不稳定因素。虽然也为失地农民缴纳了失地保险,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而具是把矛盾延后了,是一种“抓灰掩火”的做法。
不可漠视的是,当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、农民的收人不高、社会保障水平较低,农村里多为“空巢老人”和“留守儿童”。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农村城市化、农民市民化、住宅楼宇化,把农民赶到城里去买房子,把农民的田地、宅基地改建成房产。城镇化发展切忌再次踏上“摊大饼式”发展的老路,把农村这张本可以数点文章、画点精品图画的“白纸”涂鸦成与城市如出一辙的冷冰冰的高楼大厦,将城镇化导演成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“闹剧”。城镇化应该是有个性的城镇化,是“以民为本”的城镇化,是“一镇一品”“一村一品”的城镇化。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下,采取不同的模式逐步推进,避免陈旧的、僵化的、统一的城镇化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再次发生。在这一点上,我认为,南京、无锡等地提出的“在城市周边建设*不开发区'”的理念值得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