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给房子送终,还是房子给你送终

最近几年,我一直在思考什么叫老。我于1977年考上大学,而77级到现在正好迎来退休的黄金期,周围很多同学都退休了。我是我们班岁数最小的一个人,暂时还不涉及退休问题。但当身边人都在讨论退休和衰老的时候,我也不得不想想这件事了。《当你老了》这首歌火过一阵子,歌词凄凉哀怨,老人们听了只剩下哀怨。当你老了,头发白了,手没劲了,走不动了,是不是就离死亡不远了?一个美国机构花了十几年时间统计全美养老大数据,包括床位的数量,养老住宅的情况,卖掉公寓的数量乃至每一栋别墅里到底住几个老年人,然后得出一个特别有趣的结论——不同年龄的人对老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。


在中国,可能没人觉得老去是一件好事。这从侧面说明,中美文化差异确实很大。在美国,像我这样五六十岁的人思想传统一些,觉得老就是衰老,意味着离开舞台中心,逐渐由演员变成观众,慢慢进人放弃、远离、衰弱、无奈甚至是死亡的状态。美国80后、90后对老的看法却不一样。他们认为,当你老了,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改变——改变不一定是坏事,也可以变得越来越开心。一个人在变老之前被迫上班、被迫做选择,老了就不用上班了,上班的时候劳心劳力,退休后就解放了。老和放弃不能画等号,老了代表终于迎来改变的契机。中国正快速步人老龄化社会。到2020年,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2.48亿,老龄化水平接近1/5,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;2025年,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,而那时的中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。


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老去,我们要怎样度过剩下的时光,才能让自己有尊严、幸福地迎接高质量的生活呢?我认识一名女性家长,50多岁了,普通工薪阶层,辛苦一辈子,到头来快退休了还得为儿子的婚房奋斗,要将“给房子送终”进行到底。可惜她的儿子不是很听话,经常惹她生气。她总和我抱怨指望不上儿子。她这种情况搁现在来说绝不是个案。中老年人能不能给自己减负?除了要求他们调整心态,别凡事都想替儿女操心,恐怕还要提出一个问题:有没有可能改变你为房子送终的状态,让房子给你送终,让你余下的生命为房子所保障?一般来说,中国人进入老年阶段以后能选择的住房模式,大概有4种。第一种模式是买适合养老的普通商品房,在相对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子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。这样的房子和其他商品房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只不过刚好离医院近一点,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一点,万一老年人生病或需要急救,能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,不至于延误救治时机。中年人为父母换房,把没有电梯的换成有电梯的,把高楼层的换成低楼层的,甚至带院子的,把位置离自己远的换成离自己近的,都属于这种模式。整体上,这种模式依然停留在购买常规商品房的逻辑内。第二种模式是住专业的养老公寓,也就是所谓的养老地产。


真正的养老地产,一定要配备适老化硬件设施,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和行动特点,实现无障碍设计,消灭台阶等。一个成熟的养老地产项目,还必须引人专业照料关怀系统和急救系统,要给住进来的老年人分类——是完全健康的还是半自理的老人,是失能的还是失智的,对应人住类别。这种养老项目大多属于社区养老,提供日间照料服务、活动服务、康复上门服务。这一阶段的养老地产,“养老”重于“地产”,服务属性大于居住属性。第三种模式是近来才开始在中国流行的“以房养老”,我更愿意称它“养房防老"。以房养老,就是老人将拥有的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,继续拥有房屋占有权、使用权、收益权和经抵押权人(即保险公司)同意的处分权,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。换句话说,拿房子换“活”钱养老送终。由于中国“4+2+1”的家庭结构(即夫妇2人共同赡养双方4个老人,同时还要养育他们自己的1个孩子)已经出现,在巨大的家庭压力面前,独生子女一代很难稳妥地靠夫妻两个人的力量,为4个老年人提供有保障的晚年生活,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开销本身也不低。


以房养老模式给这样的家庭搭了一把手。以房养老是个新概念,实施方案让人眼花缭乱,再加上中国人对房子根深蒂固的情结,以房养老模式在国内并没有那么受追捧。我查看了一个以房养老项目的销售数据,发现在5个月的时间里,全国一共才有12户22个人签约。第四种模式是在养老院养老,即在公办机构里养老,有点福利养老的意思。养老人和养孩子越来越像,孩子上学要排队、攀关系,老年人住养老院同理。据说在北京,一些公办的养老院需要排队100年才能等到一个床位,可能人都人土了还没排到,真是讽刺。我们的公办机构养老数量完全不能满足中国老人的养老需求。中国老人的养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身已经不容乐观,他们往往还喜欢给自己增加负担,在孩子找工作、婚嫁、生育等问题上,一个都不落下,要给孩子帮忙。老人也是人,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追求,上了岁数也一样。中国人为什么不能优雅、自在地老去呢?不过,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。有固定的退休工资且金额不低的老人,可以租住在养老公寓。退休金覆盖租金,他们的生活压力也不大,并且不涉及大宗房产的买卖,他们可以放心地享受老年公寓提供的专业照顾。更常见的方式是老人通过买保险或信托,成为一间老年公寓的主人。


购买保险或信托的花费可能在几十万元,老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全部或部分提前终止,在获得资金收益或消费权益的同时,人住老年公寓。资金收益包括基准收益和浮动收益。消费权益的意思则是,在认购养老消费信托后,如果老人选择不要资金收益,他可以拿到一张会员卡,成为养老公寓的会员,获得一系列养老消费权益,包括提前锁定养老床位,免费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,比如定期体检和治疗。和去公办养老院排队相比,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一床难求的情况,但老人需要承担收益不稳定的风险。老人也可以专门购买养老房产,拥有这套房子的产权,和一群老年人聚集在一个社区里,在世期间享受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环境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这种房子未来说不定会像学区房一样升值。


近些年,大健康概念越来越多地和养老、房子相结合。以前,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看病,几乎耗尽自己所有的积蓄。现在流行的是:在生病之前花1/3的积蓄养生,查出病来花1/3的积蓄治疗,在病后康复、疗养、养老阶段再花掉1/3的积蓄。大健康消费可以让你安享晚年。这种新的养老模式,需要不同领域共同参与。它离不开金融,离不开医疗,离不开保险,也离不开房地产。时代正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。每个人老去的时候,可以指望的不只有子女,还有房子和养老服务。人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上,只要你愿意选择。老是一个动词,这个动词的内涵是消费。年轻时不舍得花的钱,老了都得花了,要么留给子孙后代花,要么给自己花。老年群体应该变成一个积极消费人群。


花钱带来快乐,花钱是一件快乐的事。人的一生被太多东西束缚,在年轻时不快乐,因为不敢说错话,不敢办错事,不敢走错路,不敢爱错人。老了以后,反而不再惶恐至极,很多事情也都看得开了,意识到说错话、办错事、走错路、爱错人也是人生的一部分。随遇而安,随心而动。我60岁了,如果严格按照健康专家的嘱咐,虽然吃得健康,我却不开心。老了,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新的事物,拥有更多的包容和体谅。老了等于再次选择,勇敢改变就是选择新生活的开始。虽然每个人都会变老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与房子和生活的关系,避免为房所奴役,从而安享晚年。